观影笔记 Nope(不)

流量时代的反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古老的中国哲学,《老子》,题记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妙的恐怖片了—— 一个看上去松松垮垮的男子说着一句Nope(不),和飞碟状的不行飞行物战斗,外加一个想出名的妹妹、一个坚信不明飞行物的狂热小哥、想捕捉最佳镜头的摄影师、靠主题乐园赚钱的童星,组成了一部令人精神紧张又颇感荒诞的恐怖片。

语言和经验的陷阱

曾经和一个用学语言来解压的同事聊天,我们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辩题白马非马。

物/Object,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直接让人想到的是非生物体。在我们说到UFO不明飞行物时,你的脑海中应该能想象到一个飞碟,发着神秘的光,看到想掳走的人、动物、植物,飞碟底端会打开一个口子,一道光从天而降把这些人与物都吸走。一旦接受了这种假设,人就自动陷入了这种自我设定,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人很难推翻已经认准的想法。此处对于生活中很多时候,就算有确凿的证据,很多人还是睁眼瞎的情况按下不表。

在这个电影里,其实在影片进行到一半不到的时候,男主OJ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飞碟状的物体不是一个飞行器——它不是航天飞机,这玩意儿是个动物,一种凶险又饥饿的动物。然后,在OJ说出这个结论之前,我对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是噢,这是个外星人的航天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尖脸大眼睛的外星人走下航天器了。

导演/编剧/制片用一个语言和固化思维的陷阱给我们构筑了第一层惊喜。

物化的陷阱

电影涉及三种看上去毫无关联:猩猩Gordy,马(白马Ghost和棕马Lucky)以及不明飞行物。然而,它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被物化了。物化在这里指的是它们不再是动物,有着自己习性和性格的动物。

猩猩Gordy在荧幕上一个热门电视剧里的动物明星,哦对了,Gordy不是一只猩猩,而是不同猩猩扮演的角色。而导致片场事故的那只,它来自哪里、什么习性、或者驯养它的人给它起了什么名字,这些都不重要,它让人记住的就是它Gordy,在片场闯了大祸。这个故事最让人唏嘘的就是Gordy的片场事故也被物化了,没人愿意了解到底是什么让Gordy闯了大祸,但是人们愿意花钱来看Gordy闯的祸,被砸坏的布景、沾血的童鞋、节目的片段。人们来这里参观合影,却没有学会最该学会的一课:尊重动物的习性。

马其实在影片里也被物化了。Lucky被带去拍广告,其实场景已经是绿幕的情况下,不用真马也没什么,毕竟万物都可CGI。除了男主OJ,没人在意Lucky其实是个动物,它会累会紧张,以及紧张的时候作为一匹马会有自然的反应。我不认为在场的工作员工会没有看过或者学过马的自然反应,然而这都不重要,Lucky首先是一个道具,其次它是一个真实的马做的背景,最后它才是一匹马。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我们不会在意外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与我无关,道具嘛是个工具,工具助于达成目标,至于工具的想法?并不重要。这里讽刺的是,把Lucky当做工具的也是片方的工具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不过是更上头一层的工具罢了。正如那些被Ricky买来喂不明飞行物的Ri马匹。也正如你我。

不明飞行物,我觉得应该被叫做外星巨兽,后来的Jean Jacket,也是一个被物化的对象。OJ是第一个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而饥饿的动物,所以他遏制了自己想下车去看看这动物的想法,说了“Nope”。然而,他周围的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噢,这是动物,我要拍照,我要影片,我要做第一个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国家公园开车的时候如果看到动物过马路或者动物在路边吃草,我的第一想法也是双闪一打、靠边停车、相机掏出来疯狂拍照。终于动物怎么想,这不重要,只要我不下车,我觉得我还是安全的。毕竟, 我也想在朋友圈里发出一堆漂亮又罕见的动物照片,然后收获一堆赞。至于不顾野生动物危险的告示牌,下车拍照,甚至追逐野生动物造成伤亡的事情,年年都能听说,然而年年都还是有人伤亡。最近的一次,今年夏天在美国黄石公园,还有一个女子因为不顾国家公园劝告跑到美国野牛(bison)附近拍动物的大特写,被美国野牛当场顶到半空摔成重伤,不治身亡。

物化和工具化,让我们忘记了动物或者事物本身的样子,忘记了它们可能会带来危险,感觉了我们大脑里对危险和恐惧的感知。工具动物和工具人有什么好怕的呢?

流量的陷阱

导演/编剧/制片在电影里埋下的第三层陷阱就是对于流量时代的反思。 最早的时候,Gordy造成的片场事故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流量。 在影片里的当下,外星巨兽Jean Jacket也给主题公园带了流量,也让摄影师、电视台等等的人趋之若鹜。此处敲黑板,虽然影片里没有明说,但是办主题公园的Ricky在他的新表演说开场白的时候,一句“今天怎么来早了”其实按时了他一直知道这个外星巨兽的存在,并且通过喂养巨兽试图给自己制造流量。可惜,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反噬了。

影片里为获得外星巨兽流量而献身的不只Ricky一人,还有一个不知名的骑摩托车的摄影小哥和一个知名摄影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摩托车摄影小哥在濒死边缘只心心念念想着自己的摄影机,毕竟他要做第一个拍下巨兽影像的人。而至于知名摄影师,其实也是不用死的,然而本着我要用最好的光线配合最好的角度,献身于巨兽的巨口之下。难倒他们不知道巨兽的恐怖么?他们知道,然而在被物化的巨兽面前,在流量的诱惑面前,这些都不重要。

影片最后一个不易发现的关于流量的细节,在妹妹利用主题公园里的拍照井拍下照片的时候,其实镜头背景里已经能看到6-7辆新闻车了。他们都在追求最清晰的照片/影像,以及最棒的时机,他们都想做第一人,然而他们都没有成功。想想机场的站姐、代拍,那些一排排的相机和手机,每个人都想拍到独家角度或者争做第一个发上网的人。流量时代,流量为王。不过,导演在流量时代的工具面前还是想简单了,这么多摄影摄像,竟然没让tiktok和直播出镜,委实还是没玩头流量时代的工具。

电影里追逐噱头和流量的人都倒在了流量的脚下,现实中流量也从去年开始走下神坛。只不过我们都忘性甚大,下一个热点来袭之时,很难保证你我都能自省吾身,而独立其中。

写在最后

1. 影片里外星巨兽的结局和大白鲨的结局颇为类似,都是充气物体在体内爆炸。而这两种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祸,外星巨兽大概是没吃饱还是别的原因开始去马场掠食,甚至吃掉了主题公园里的观众;而大白鲨造成的鲨鱼吃人,也是海滨小镇官员不愿在盛夏关闭海滩,断了小镇财路。

2. 今年去国家公园玩耍的时候学到了敢于野外偶遇野生动物的新知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如果野生动物没有发现你,那么避免眼神接触,放弃原有路线,倒退并且及时避让。如果野生动物已经看到你了或者发现你了,面对动物,张开双臂让自己显得大一些,不要发出尖叫,用沉稳的语气让动物知道你是(不好惹的)人类,站在原地或者缓慢后退,不要背对动物狂奔——因为自然界里,看到野生动物就狂奔的一般都是猎物。最后,不要为了拍照就忘记了野生动物有野性,为了一张照片献出生命并不值得。

这个春天的春季限定

看PD系选秀要从5年前说起了 韩国Produce101、日韩连选的Produce48到鹅厂的创造营 每年其实看得更多的是选秀的秀 而丝毫不关心那个出道即巅峰的团(韩国PD的WannaOne是例外啊 太牛) 然而完全没有想到今年的创2021还是刀到我了

这个春季限定的创2021引用了Produce48的国际团概念 但又比Produce48的国际化野心更近一步 Produce48主要还是日韩粉 联合日本的AKB48和韩国PD系在两国市场做大 而鹅厂今年的创2021一方面是符合鹅厂文创板块对东南亚市场的输出 另一方面也是引用鲶鱼效应填补国内偶像选秀的空白

秀还是那个秀 鹅厂还是那个鹅厂 挖机还是那个挖机 秀的剧情是怎么屠粉怎么来 吊足观众的胃口和眼泪 和观众玩着一场:只要你花钱 就能送你喜欢的孩子出道的养成类游戏 只是最后成团夜 资本还是要吊打观众 成团的是各家经纪公司谈判的结果 粉丝们花的钱并不最终决定最后的成团名单

明知这样的结果 然而我今年还是让鹅厂赚足了我的眼泪

只是因为一对好友 米卡和曾涵江

Continue reading

2016-12-05: 年底了,干了这碗心灵鸡汤

电影《Collateral Beauty》观影笔记

进入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

12月1日,是波士顿公园圣诞亮灯的日子。晚上8点,缠绕着圣诞彩灯的树和公园口的圣诞树一起亮了起来,全场欢呼,又一个关于爱、家和温暖的节日要来了。

波士顿公园圣诞亮灯,点金摄于2016年12月1日

年末的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欢喜的人庆祝一年的成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涨了工资、升了职,林林总总。而失落的人在这种节日的气氛中,却显得更为孤独,就像电影《Collateral Beauty》中的男主角。

Collateral Beauty,中文直译是附属的美丽。看完电影,我觉得最贴切的意译应该是台湾版的翻译《最美的安排》。

Continue reading

2014-11-24 : 观影笔记 饥饿游戏:嘲笑鸟(上)

各部门准备,打板儿,Action!

凯特尼斯也只是一个演员而已。——题记

 

赶着《饥饿游戏:嘲笑鸟(上)》上映,在电影院里和美国青少年们一起欣赏了这部大卖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三部。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前,就曾经看到泰国的新闻,先是一个示威学生模仿凯特尼斯的动作向总理示威被逮捕,接着就是泰国取消这部电影的放映。这个现实中的模仿秀让这个故事的粉丝们很是激动,反叛、挑衅、被捕,和故事情节几乎如出一辙。这一幕倒也再次印证了对该小说在中国出版时的分类:青少年文学、政治、乌托邦。

饥饿游戏这个比赛本身就是一个真人秀,在凯特尼斯代替妹妹进入比赛,宿醉教头黑密斯就告诉她和方脸皮塔:比赛开始前,你们要学会博取观众的喜爱。他们给你们提供的资金可以决定你们比赛中的额外物资。翻译一下就是,卖萌卖酷,收获外挂。皮塔半真半假的告白给了凯特尼斯铁板一块的酷妞形象一些浪漫的情愫,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凯特尼斯被火烧伤后有了金创膏一罐。

这个情节给整个小说和所有的改编电影定了一个基调:镜头前的人生。在两届饥饿游戏的比赛里,皮塔和凯特尼斯演暧昧,演情侣,演求婚,演有了孩子缺还要被迫比赛,直到在第75届饥饿游戏的比赛中,铁女带着闪电的一箭射穿了演播大厅,然后被直升机就走。所有人都觉得,太好了,终于不用再演戏了。

原作者非常大方地告诉我们:不,你们全都错了。在地下城反叛者大本营,凯特尼斯还是要继续她演员的事业。不过她很特别,因为她不喜欢照剧本走寻常路,她不接受在蓝幕前拿假道具念台本,而喜欢在被炸毁的医院前射箭打飞机,对着镜头和总统斯诺喊话:如果你要我们死,你也要给我们当垫背的。

这一切都被现场摄影小分队捕捉下来,甚至在她面对被炸毁的医院情绪失控的时候,发型酷毙的女记者还要手持小摄影机问她:凯特尼斯,你看到了什么?你在想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这些镜头经过剪辑成了地下城宣传片第一波。银发女领袖在让大家看完宣传片后,用浓浓的表演腔再次提醒所有观众,其实我也是个演员。看我的银色直发,和我的铁灰色套装多么搭配;听我的递增语气,和演讲内容多么契合;瞧我的手势,和语气完美配合。

有第一波就有地下城宣传第二波。铁女的初恋情人带她去看了被炸成焦土、夷为平地的故乡,铁女只剩下在镜头前留下寂寞的背影。制作小分队在午饭时间捕捉了凯特尼斯的歌声和她唱歌时候落寞的神情。这些镜头被剪辑成了一首完美的文艺版MV,冰冷的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着铁女落寞的脸,时而穿插着她在焦土中的慢镜头背影,推近、拉远、再推近。MV很成功,这首《嘲笑鸟之歌》成功为地下城扯起反抗大旗。

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很早就讲过: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对于饥饿游戏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们来说,他们在戏外职业是演员,在戏里还是演员。在总统斯诺眼里,所有的饥饿游戏的冠军都是为了展示都城实力、对各区进行恐吓的工具;在地下城看来,凯特尼斯是一个代言人,能成最好,但同时她不是不能替代的。至于剩下的角色,你们都是这场戏的过客。

故事进行至此,地下城号召所有人民团结一心的所有元素已经集齐。让我们来整理一下:

祝该影片和第四部引进中国市场。

2014-06-15 : 观影笔记 驯龙高手2

得大怪者

得人心者得天下 —— 题记

到了美帝,不能免俗,新上的片儿都得一部部看起来,以此显示时差的优越性。当然,我从内心里也很想看窃听风云3和归来,无奈,一朝变成时差党,国产电影看不上。

闲话说完,回到正题。今天看了在美帝的第一部电影,驯龙高手2。这个名字不是说那个驯龙的高手是个二货,而是这不电影是四年前驯龙高手的续集。四年前,上海电影节上的驯龙高手彻底震撼了我,精美的画面,紧凑的故事情节,振奋人心的音乐,一次次让我对梦工厂顶礼膜拜。今天的这部续集,预告片让我非常期待,紧凑,精美,音乐诱人。当然,一个朋友的吐槽提醒了我:预告片都好看啊,不好看谁去花钱买电影票啊。

再次证明,真理有时候就是用粗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电影上半程,为了铺陈,情节拖沓。场景甚至让我产生了“丫的,我是走错了场次么“的感觉——开场是魁地奇,后面的一家团聚就是活脱脱的迪士尼最爱的百老汇节奏,再后来,这不是狮子王么?!画面上即使是Real3D技术,也没有比上一集进步很多。音乐就更别提了,炒了上一集的冷饭,最多是个冷饭上撒了点拌饭料,电音remix一下,太省钱了。

当然,鄙人的观影笔记向来都不是以场景和技术分析见长。于是,又不可避免的回到心灵鸡汤的节奏。先点个题,得大怪者。这部电影里有大怪,是的,打怪升级里的大怪。为什么叫大怪呢?首先,这个怪真的在体型上非常大;其次,这个怪有点终极boss的感觉。用游戏的思路,干掉了大怪你就赢得了世界。这个思路放在哪里都适用。我司搞定客户,从来都是搞定最大的那个。我司客户搞定它们自己的客户,也是搞定最大的那个。你可以默认,这个最大就是大怪。从这个角度讲,也不要老是批判网络游戏,它还是让千千万万迷失其中的失足少年少女得到了一些关于这个世界的真想:要想赢,干大怪。

理论上,大怪已经这么牛了,那么得大怪者那不是号令天下。曹操当年狭天子已令诸侯就是这么个道理。当然,这个动画片的大怪体型实在天大,难以狭住,不然就是杰克和巨人的故事了。中国人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外国人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水满则溢。所以要居安思危。但问题是,真正狭大怪者,通常都有一种大怪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这就是人类。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也不会有以上那些很有道理的话就不会流传下来了。于是乎,这些狭住大怪的人都失败与一种情况,因为骄傲导致了忽视,忽视了下一步前面的阴沟,然后就阴沟里翻了船。

这部电影从主角的角度说,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但是从配角的角度说,这是一个狭大怪者阴沟里帆船的故事。看官们,您还真别着急,回想一下过往人生,多少次是扼腕长叹,我怎么就输在这么一个人(事情)上。而且,99%的情况是,之前你是根本看不上这个人或者这件事情的。所以这个片子告诉我们,至少是我这么一个道理,把自己看成一个屌丝,永远激励自己有翻身上位的可能,所以要为之努力。同时,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狭大怪者,但是时时鞭策自己,或者找一个诤友(老公老婆亦可),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成原型,甚至更惨。

不得不说,这只是电影给我的一个小想法。另一个想法是,中国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屌丝逆袭的背后,一定有一股势的存在。这种势不能被片面理解成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势力,而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道。能得天下者,是看破了趋势的人。这种趋势有可能非常小,比如现在姑娘们都喜欢在网上买东西,那么就搞物流、搞评论分享;这种趋势也可能是更宏观一些的,比如全球气候变化(抱歉,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很多时候,人心和大势比一个实际的大怪更是大怪。因为,别的屌丝一逆袭,被狭住的那个大怪搞不好就变成了烫手山芋,固然体型大,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大怪了。

所以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前半程可以吃吃喝喝上厕所,但是后半场的打怪之战,真是一秒也不能错过,不仅画面好看,还能听电音版的好音乐,最重要的是,还能看得大怪者和得人心者的面对面战斗。

2013-08-18 : 观影笔记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多情总被无情伤

当我不再美丽 不再年轻 你是否还会继续爱我?

——题记

盖茨比是一个美国梦的化身,执着,坚韧,不择手段。盖茨比是痴情的化身,为了夺回心爱的女子奋斗,不顾一切,甚至牺牲了生命。

以前在大学里就听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说,金钱和事业是分离的。所以,盖茨比的执着不是对事业的执着,只是对金钱的执着。他对金钱的执着又源于他对黛西的执念——一个完美的女子,纯洁,出身良好,有着他从不曾有过的世界。为了能讨好黛西,为了能让黛西来到他的身边,他开始了他的执着。

盖茨比的执着一直蔓延着,他回忆着记忆中的黛西,他举办一场又一场的聚会,只是期待某一次黛西会和他偶遇,他邀请一文不名的邻居只是为了能有机会顺理成章地再见到黛西。

于是,他被牵绊了。在原著里,就算黛西已经不再是他记忆里的纯情少女,他依然奋不顾身。在电影里,就算黛西犹豫不决,他依然奋不顾身。

盖茨比在泳池前的超脱的目光,与黛西似笑非笑的脸形成了强烈地反差。

多情总被无情伤。

佛家说,放下自在。

作为看客,我为盖茨比不值。以盖茨比的身价,他还不能拥有什么?美女香车,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但人就是人,难以成佛。繁花似锦,看不清;镜花水月,放不下。

正是因为执念,盖茨比成为了一掷千金的盖茨比,成为了那个人人都想攀附的盖茨比。却也是因为执念,因为他幻想出来的因,他失去了生命。

如果一切从头,相信他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为了吸引黛西不顾一切。最后,被黛西的绝情伤害。

Lana Del Rey迷幻的声音唱着,青春和美丽不再,你还是否爱我?

盖茨比说,爱。

如果盖茨比问,金钱和富贵不再,你还是否爱我?

黛西会说,不爱。

2013-04-30 : 观影笔记 疯狂原始人

我们一路笑着哭

宣传的时候,《疯狂原始人》的卖点是老少咸宜的家庭温情喜剧电影。电影是关于家庭的——一个穴居人的家庭,关于温情的——爱和信任,还有一个宣传片里没有说的,关于梦想和希望——乘着太阳,飞向明天。

就在我觉得剧本和人物设定与另一部家庭温情喜剧电影《驯龙高手》高度相似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这部影片就是《驯龙高手》同一班底制作的。那么这种从主题、到人物设定、到剧情桥段的相似都变得十分合理。当然,相似并不意味着就是烂片,因为立意高制作好,依然值得去影院观赏。如果但凡相似的就是烂片,那么哈利波特系列——一个打怪升级扳倒坏蛋的故事,或者魔戒系列——一个打怪升级找戒指的故事,就要变成烂片了。我想这对于哈利迷和魔戒迷来说,都是难以下咽的推断。

回到主题,曾经看过一个专业电影人说,写影评就应该是写关于电影分镜头、角度应用、声音和画面配合等专业手法,而不是抒发自己的感想。不过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观影笔记,个人觉得像写周记一样写写感想没什么不好。不过,这部电影的确制作精良,燃烧的草木片、火山灰尘在3D技术里向观众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成人们都觉得“哇,好真实”,孩子们都觉得“爸爸(妈妈),好可怕,向我飘过来了”。一方面这说明制作的真实性——我始终觉得3D最适合的应用就是动画,毕竟好些个真人演的3D电影,3D的只是字幕而已;另一方面也给正在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提个醒,此片因为老少咸宜,所以会出现大半场都是少,而少的特点就是不停提问——因为好奇,不停哭闹——因为3D的动物个个逼真,包括攻击和打斗场景。

伪专业扮演专业时间结束,下面是业余人士的观影感想。

这个故事里,我最感动的时刻有三个,第一个是小易追着落日爬上山顶,追逐太阳——这是梦想和希望的象征;另一个是爸爸决定把家人扔过悬崖——这就意味着为了家庭的自我牺牲;第三个是爸爸说不要害怕,追逐太阳——在我看来,恐惧使我们活着,但是放下恐惧,追逐梦想,让我们成为人,成为个体。

第一个镜头里,小易爬上了高处,这是他们穴居人或许不曾到达的高度,看到壮丽的落日,伸出手试图抓住转瞬即逝的阳光。小姑娘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和憧憬,也许她在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在寻找日不落的地方(在18-19世纪那就是日不落帝国),在探寻另一种生活模式。画面的精良就体现在这里,不同于日系漫画里夸张的白斑或者国产动画里人物呆滞的眼神,梦工厂的人物的眼睛也会演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小姑娘眼睛里的希望,观众才能感受到希望;看到驯龙高手里那个男孩骑着龙驰骋海面的愉悦,你才能感受到梦想和探索带来的兴奋和满足。

第二个镜头里,因为火山地裂,一群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已经无法前进。就在希望之光即将熄灭的时候,最因循守旧的父亲决定把家人一个个地扔过裂谷,这就意味着,他为了家人,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家人一个个地和他告别,作为一个硬汉,他没有哭泣,而是把内心最软弱的地方悄悄藏起,用坚强的臂膀为家人撑出一片天空。就像他力克大山猫,双臂挡食人鸟。作为一个不被家人理解的汉子,他用他的方式撑起了这个家庭。看到这里,本来吵闹的小孩们都安静了,坐我附近的一个孩子紧紧地抱着他的爸爸抽泣起来,以至于剩下的电影里他爸爸一直在安慰这个5、6岁的孩子。这就是好电影,它能让没有太多生活阅历的孩子看懂,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它所想表达的感情。

第三个镜头,面对未知的生活,全家人不约而同地看向父亲,父亲说,不要怕,我们不要害怕,抛弃恐惧,追逐光明。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个父亲的角色从前是一个靠恐惧生活的角色,因为恐惧,他们才能在史前时代活下来。但是前怕狼后怕虎并不能创新。创新有代价,如果不创新,或许在现实社会里你不会死,但是在穴居人的故事里,也许他们就会被埋葬在他们的山洞里,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阳光。甚至,在这个故事里,他们之前居住的山洞背面就是如伊甸园一般的新天地,但是因为他们躲在山洞里,不去探索,不准去探索,所以他们一直守着那个山洞,直到地动山摇的那一天。

我给了这部电影五颗星(力荐),因为从制作上这是一部好电影,画面绚烂,细节到位;从情节上,这也是一部好电影,它把很多好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都潜移默化在了故事里,我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看这部电影比看思想道德课本更能认识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于大人来说,看这部电影能让你想起心底里希望的光,不管它有多小,要呵护它让它长大。

对于所有观众,这部电影让我们一路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