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的反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古老的中国哲学,《老子》,题记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妙的恐怖片了—— 一个看上去松松垮垮的男子说着一句Nope(不),和飞碟状的不行飞行物战斗,外加一个想出名的妹妹、一个坚信不明飞行物的狂热小哥、想捕捉最佳镜头的摄影师、靠主题乐园赚钱的童星,组成了一部令人精神紧张又颇感荒诞的恐怖片。
语言和经验的陷阱
曾经和一个用学语言来解压的同事聊天,我们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辩题白马非马。
物/Object,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直接让人想到的是非生物体。在我们说到UFO不明飞行物时,你的脑海中应该能想象到一个飞碟,发着神秘的光,看到想掳走的人、动物、植物,飞碟底端会打开一个口子,一道光从天而降把这些人与物都吸走。一旦接受了这种假设,人就自动陷入了这种自我设定,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人很难推翻已经认准的想法。此处对于生活中很多时候,就算有确凿的证据,很多人还是睁眼瞎的情况按下不表。
在这个电影里,其实在影片进行到一半不到的时候,男主OJ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飞碟状的物体不是一个飞行器——它不是航天飞机,这玩意儿是个动物,一种凶险又饥饿的动物。然后,在OJ说出这个结论之前,我对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是噢,这是个外星人的航天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尖脸大眼睛的外星人走下航天器了。
导演/编剧/制片用一个语言和固化思维的陷阱给我们构筑了第一层惊喜。
物化的陷阱
电影涉及三种看上去毫无关联:猩猩Gordy,马(白马Ghost和棕马Lucky)以及不明飞行物。然而,它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被物化了。物化在这里指的是它们不再是动物,有着自己习性和性格的动物。
猩猩Gordy在荧幕上一个热门电视剧里的动物明星,哦对了,Gordy不是一只猩猩,而是不同猩猩扮演的角色。而导致片场事故的那只,它来自哪里、什么习性、或者驯养它的人给它起了什么名字,这些都不重要,它让人记住的就是它Gordy,在片场闯了大祸。这个故事最让人唏嘘的就是Gordy的片场事故也被物化了,没人愿意了解到底是什么让Gordy闯了大祸,但是人们愿意花钱来看Gordy闯的祸,被砸坏的布景、沾血的童鞋、节目的片段。人们来这里参观合影,却没有学会最该学会的一课:尊重动物的习性。
马其实在影片里也被物化了。Lucky被带去拍广告,其实场景已经是绿幕的情况下,不用真马也没什么,毕竟万物都可CGI。除了男主OJ,没人在意Lucky其实是个动物,它会累会紧张,以及紧张的时候作为一匹马会有自然的反应。我不认为在场的工作员工会没有看过或者学过马的自然反应,然而这都不重要,Lucky首先是一个道具,其次它是一个真实的马做的背景,最后它才是一匹马。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我们不会在意外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与我无关,道具嘛是个工具,工具助于达成目标,至于工具的想法?并不重要。这里讽刺的是,把Lucky当做工具的也是片方的工具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不过是更上头一层的工具罢了。正如那些被Ricky买来喂不明飞行物的Ri马匹。也正如你我。
不明飞行物,我觉得应该被叫做外星巨兽,后来的Jean Jacket,也是一个被物化的对象。OJ是第一个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而饥饿的动物,所以他遏制了自己想下车去看看这动物的想法,说了“Nope”。然而,他周围的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噢,这是动物,我要拍照,我要影片,我要做第一个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国家公园开车的时候如果看到动物过马路或者动物在路边吃草,我的第一想法也是双闪一打、靠边停车、相机掏出来疯狂拍照。终于动物怎么想,这不重要,只要我不下车,我觉得我还是安全的。毕竟, 我也想在朋友圈里发出一堆漂亮又罕见的动物照片,然后收获一堆赞。至于不顾野生动物危险的告示牌,下车拍照,甚至追逐野生动物造成伤亡的事情,年年都能听说,然而年年都还是有人伤亡。最近的一次,今年夏天在美国黄石公园,还有一个女子因为不顾国家公园劝告跑到美国野牛(bison)附近拍动物的大特写,被美国野牛当场顶到半空摔成重伤,不治身亡。
物化和工具化,让我们忘记了动物或者事物本身的样子,忘记了它们可能会带来危险,感觉了我们大脑里对危险和恐惧的感知。工具动物和工具人有什么好怕的呢?
流量的陷阱
导演/编剧/制片在电影里埋下的第三层陷阱就是对于流量时代的反思。 最早的时候,Gordy造成的片场事故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流量。 在影片里的当下,外星巨兽Jean Jacket也给主题公园带了流量,也让摄影师、电视台等等的人趋之若鹜。此处敲黑板,虽然影片里没有明说,但是办主题公园的Ricky在他的新表演说开场白的时候,一句“今天怎么来早了”其实按时了他一直知道这个外星巨兽的存在,并且通过喂养巨兽试图给自己制造流量。可惜,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反噬了。
影片里为获得外星巨兽流量而献身的不只Ricky一人,还有一个不知名的骑摩托车的摄影小哥和一个知名摄影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摩托车摄影小哥在濒死边缘只心心念念想着自己的摄影机,毕竟他要做第一个拍下巨兽影像的人。而至于知名摄影师,其实也是不用死的,然而本着我要用最好的光线配合最好的角度,献身于巨兽的巨口之下。难倒他们不知道巨兽的恐怖么?他们知道,然而在被物化的巨兽面前,在流量的诱惑面前,这些都不重要。
影片最后一个不易发现的关于流量的细节,在妹妹利用主题公园里的拍照井拍下照片的时候,其实镜头背景里已经能看到6-7辆新闻车了。他们都在追求最清晰的照片/影像,以及最棒的时机,他们都想做第一人,然而他们都没有成功。想想机场的站姐、代拍,那些一排排的相机和手机,每个人都想拍到独家角度或者争做第一个发上网的人。流量时代,流量为王。不过,导演在流量时代的工具面前还是想简单了,这么多摄影摄像,竟然没让tiktok和直播出镜,委实还是没玩头流量时代的工具。
电影里追逐噱头和流量的人都倒在了流量的脚下,现实中流量也从去年开始走下神坛。只不过我们都忘性甚大,下一个热点来袭之时,很难保证你我都能自省吾身,而独立其中。
写在最后
1. 影片里外星巨兽的结局和大白鲨的结局颇为类似,都是充气物体在体内爆炸。而这两种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祸,外星巨兽大概是没吃饱还是别的原因开始去马场掠食,甚至吃掉了主题公园里的观众;而大白鲨造成的鲨鱼吃人,也是海滨小镇官员不愿在盛夏关闭海滩,断了小镇财路。
2. 今年去国家公园玩耍的时候学到了敢于野外偶遇野生动物的新知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如果野生动物没有发现你,那么避免眼神接触,放弃原有路线,倒退并且及时避让。如果野生动物已经看到你了或者发现你了,面对动物,张开双臂让自己显得大一些,不要发出尖叫,用沉稳的语气让动物知道你是(不好惹的)人类,站在原地或者缓慢后退,不要背对动物狂奔——因为自然界里,看到野生动物就狂奔的一般都是猎物。最后,不要为了拍照就忘记了野生动物有野性,为了一张照片献出生命并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