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6 : 几本书的小点评

1.《小团圆》

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从开年起就在N本杂志、N个潮人blog、N个文青blog上看到对这本书的点评和期待。于是,为了感受下“站在他面前,我的心都低进尘埃里”的氛围,在一个下雨的中午,我把简体版《小团圆》买了回来。不可否认,装帧很美,封皮很美,硬皮也很美,很中国,很老上海,很张爱玲。可是,内容嘛,第一次翻开读了36页,读不下去了。上周六去老校区做MBA助教的时候,百无聊赖,于是鬼使神差把后面的都读完了,云里雾里啊。小团圆,大纠结,实在不是我的菜。

2.《二人证据》

此书是恶童三部曲的第二部。今年2月买了第一部《恶童日记》,看完后觉得很棒,认为此书是“直逼真实人性的冰刃”。可是,按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说法,2009年3月捆绑上市第二部《二人证据》和第三部《第三谎言》。我从2月等到5月,才买到《二人证据》,第三本估摸着怎么也得下半年了。

第一部故事是第一人称复数写的,因为是双胞胎自己的故事。第二部故事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写的,就像看电影,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直到最后一篇没有序号的楷体部分,是一个政府报告,认为兄弟两人是一个人,并且第二部故事里所有涉及到的人在这个小镇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兄弟俩提到的外婆、外公、妈妈都是与兄弟两人在第一部日记里所写完全不同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因为我还没想清楚是怎么回事,看来得等到第三部才能揭开谜底了。

第一部《恶童日记》的法语名字直译过来是:笔记本;第二部《二人证据》的法语名字直译过来是:证据;第三部《第三谎言》的法语名字直译过来是:谎言。三部曲的名字合在一起,还是能对故事走向有所猜测的。

本人大胆预计:笔记本里的故事是所谓双胞胎的日记,这是没错的,因为是第一人称。第二部里的证据虽然也是类似日记的记载,但是已经可以发现根本没有双胞胎,所谓的双胞胎是一个孩子因为孤单所分裂幻想出来的第二个和他一模一样从未分离的孩子。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第二部开头,双胞胎中的一个逃去了外国,另一个留在村子里,而村子里的人都不打探他的兄弟去哪里的原因。第三部应该就是证实根本没有双胞胎这件事。

3.《五号屠场》

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前段时间王小峰的blog里有篇推荐书目,里面提到了这本书。并且,碰巧隔壁班的某位有才的大哥Sherkvic兄在share王小峰那篇文章的comment是:《五号屠场》我有,有想看的兄弟姐妹们来找我借。才子都去读这本书了,那我这个文化沙漠的沙漠更加应该跟上文青的步伐,于是跑到图书馆借来了。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凤凰传媒的,个人认为翻译的不错,没有从句套从句,或者中文不知所云、不知所指的问题,虽然没看过原著,但单就译本来讲,读起来十分顺畅,用词也很讲究,可以说是好翻译。

故事很短,情节的关联性不像推理小说那么强;主视角,但却像《细细的红线》一样,能够让人对场景感同身受。文字里面透着幽默和对战争的讽刺。里面的许多观点于我来说耳目一些,特别是特拉法玛多人对于死亡和时间的看法,以及主角最喜欢说的那句“事情就是这样”。

没错,如果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很多事情,不过就是这样。

4.《崛起的四大国》

一部讲述全球化和金砖四国的书,如果看过《世界是平的》,尤其是原版的《世界是平的》,那么这本书可以不用读了,内容是相似的。而且这本书因为作者本人的背景的关系,相对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俄罗斯,更多地在讲中国和印度。当然,这种趋势也符合美国政治经济界对中国和印度的态度和看法:中印关系将可能超越中美关系成为决定未来世界走向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最令人发指的是翻译,译者王振西(此处没有google到他的生平,但是发现他翻译了很多政治经济类书籍,包括布热津斯基的《大抉择》),在本书的翻译中,对中外公司的对应名称掌握得和新生儿一样,IBM这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一直在书里作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出现。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可是,说IBM,人人皆知;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大多数人都要愣一愣,转个弯,这种译法实在是不妥。此类例子在本书中不胜枚举。本书可以作为2008-2009年英汉译著作的反面典范。

5.《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

这本书是人大出版社对当代经济学学术名著的译本系列中的一本。人大出版社的经济管理类译本一向不错,从本科时候用的《管理学》到这套译本,从文字到排版到封面设计,我都十分欣赏,5星推荐。

这本书挺好读,倒不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很容易,而是因为作者的表达和译者的表达十分通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就不觉得枯燥了。同时,后现代主义观点不仅作用在哲学、历史、文学、数学领域,其实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影响。这点在书里体现得很是鲜明。这本书配合《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和《天遇》效果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