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1 : 读书笔记 品味制服

所谓制服

    制服是人关于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人的社会身份认可和自我身份认知的工具。同时,制服也是不同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社会文化的体现之一。

    美国孩子的童年记忆中会有童子军服,而中国孩子的童年记忆更多的是和小伙伴品味一致的便服或是学校统一购买的作为“级服”或“校服”的运动服。这种童年记忆(其实也是真实的童年生活)是对中美两国不同社会文化和相应教育理念的折射:美国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性格塑造;而中国更重视孩子的归属感教育和课堂学习。

    这只是制服作用的一个体现。

    制服让人的身份一目了然。例如,在高档写字楼里穿着黑白高级西装,又称熊猫装,的白领们彼此之间很有归属感。这种装扮将这些高级脑力劳动者,如投资银行职员、咨询公司顾问等,与较低层级的脑力劳动者、半体力劳动者和彻底的体力劳动者区分开来,让他们产生一种优雅和不知从何处油然而生的身份优越感。至于能在上班时间跻拉着拖鞋,穿着阿童木Tee,海滩大短裤的,那十有八九是某新兴互联网公司或者web 2.0企业的员工。当然,如果此人跻拉拖鞋的地点不是办公室而是大马路,那么其身份很有可能是二流子。

    制服让人产生归属感。例如在一个新兴互联网公司,一新人着笔挺西装三件套端坐在电脑前,十有八九会被当成是神经病,当然,人们也许也会宽容地想:“哦,他是新来的。”所以,加入某一组织的新成员通常都会非常低调地观察周围人,尤其是自己的上司的衣着配饰、着装品味,以期在最快时间融入组织,并其他组织成员当作自己人。这种情况即使是在学校里也非常常见。通常,穿整套校服(即使如云大附中女生校服的水手制服)的女生通常不会和只穿半套——只穿外套,内搭自己的Tee和牛仔裤、裙子——的女生成为密友,点头打个照面是最多,背后搞不好还会悄悄讲对方的坏话。女生的朋友通常都是和自己在校服穿着意见上一致的女生,更有甚者,还会在头天晚上睡前电话联络第二天的穿着打扮,以明确地表示:嘿,我们是一伙的。

    制服引发的归属感还使组织中各团体泾渭分明。比如在各种体育竞赛里,不同国家运动员的穿着打扮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悉尼奥运会的游泳比赛里尤其突出,穷国的男游泳运动员还穿着传统的三角裤,而G8等发达国家男游泳运动员则穿着仿生连体长衣长裤游泳衣,乍一看,就像是X档案里的小绿人在世。至于今年的奥运会,从目前公布的各国领奖服看,华人是最热爱穿着国旗的民族。中国代表团的红黄色和加拿大代表团的红白枫叶装(据说是特别请一位华裔设计师设计的)都是国旗色,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华人强烈的群体归属意识。

    在某咨询公司里,正式职员和咨询顾问通常都是黑白熊猫装,或者香槟色丝质衬衫和鱼尾裙的组合;但对实习生的着装要求却是business casual,尽管大部分实习生在接受一轮轮面试时都是像其正式员工一样穿着黑白熊猫装到场。所以在公司里,一眼便能看出谁是正式的,谁是临时的;更可以看出谁是公司的红人,谁是新丁。

    一次午饭后,和一群实习生闲侃。说到刚听到着装要求时的第一反应,都是business casual到底是怎么个穿法啊,到底多business才配称得上casual,到底多casual才又不冲突了business的庄重感。思来想去,要么上身西装革履,下身短裤拖鞋,搞得像要去海滩参加西装广告上半身摄影;要么上身T恤,下身西裤西裙,搞得像不懂西装穿着要领的泥脚杆。最后,第一天上班时,人人都上身白色polo衫,下身熨烫的笔挺的咔叽裤,外加软底羊皮鞋到场,多亏了百度知道。自此,也确定了实习生标准装扮一号。

    一日,午饭后回公司,在电梯里看到一实习生标准装扮一号打扮的外籍老头,几个人会心一笑:哟,活到老,intern到老啊。谁知人家和我们同一层抵达后,进入玻璃门便直奔楼上的par级办公室,遂领悟:有两种人可以business casual,一种是公司里的nobody,一种是公司里的big potato。

    富人穿business casual是为了让自己在人群中鹤立鸡群,体现自己能把工作当娱乐,在娱乐中赚钱,在工作中享受生活,至于大把的闲暇时间,则是挥霍在红酒品酒会、高级派对和高尔夫球场上;穷人穿suit,则是处处融入职业世界,向富人证明,我很专业,我能够handle您的理财、家政、汽车保养等等生活高品质必备服务,以高标准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您提供专业服务。

    至于身为nobody的实习生面试时穿suit,是证明自己已经不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头,已经做好了承担被公司食物链顶端压榨的一切思想准备;真正开始实习的时候却穿business casual,我只好有些阿Q地想:这是我们为了说明我们对自己人生所确定的伟大追求。这么想着想着,腰杆也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