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术路的起点。
——题记,借用诤友戴的“这是人生路的起点”
今天下午去旁听了研三学姐学长的毕业论文答辩。有压力,有挑战。
西方哲学的起点在于辩论,西方人的基本思想也是“真理越辩越明”。虽然发展到最后,西方哲人走到了一个极端,为辩论而辩论。这种思潮影响了现代科学。最近看的基本讲数学证明的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为了反驳而反驳,这些数学大师想出了很多很可怕的怪兽反例。当然,真理的确是明了,但方式上过于极端,伤感情。
为了获得成果,必须要付出代价。虽然这种辩论的方式伤感情,但是如果能获得真理,在西方人较公事公办的思想里,这是可以容忍的代价。以至于这种方式在学术领域保留下来,成为了今天的论文答辩。
答辩其实是一个给人以反思机会的过程。这是1年前答辩时老倪告诉我的。今天听答辩时,又再次感受到这句话的实意。
旁观别人答辩时,全然没有1年前自己答辩时的惊恐和不安。听别人说写作思路,寻别人的逻辑漏洞,暗自设想自己会如何回应答辩老师的提问。从这个角度讲,整个过程很愉悦。但是,听别人的写作思路,会发现自己在研究方法和效度检验上的不足;寻别人的逻辑漏洞,虽然很像GMAT AWA,但是心里却打鼓,难免自己会犯同样的错误;暗自设想出来的答案,恐怕也不是十分的高明。
8个学姐的论文和答辩,各有千秋。有的长在定量研究方法,有的长在思路清晰,有的长在理论研究扎实,有的长在回答问题时字字珠玑。但是,共同的都是缺乏和答辩老师站在同一平台讨论问题的勇气,就如维斯根斯坦在论文答辩时回答罗素:“我写的东西你这辈子也不会看懂”,倒不是说要有如维斯根斯坦般的恃才傲物,但是学姐走上答辩台时的气场就明显较起身离开答辩台时矮了一截,有些审与被审的味道。
回过头来,再品老倪1年前说的关于答辩和反思之关系的话,其隐含假设是答辩同学能够有勇气以同一平台与答辩老师探讨研究成果。因为同一平台能使两人的地位拉近甚至平等,这样,学生才能以思考,而非听训的方式接纳或者反驳老师的观点。当然,这一勇气不是说有“我有勇气”就可以有勇气的,它需要底气的填充。这种底气就在于原创的理念和扎实的研究。而这,正是中国学 界普遍缺乏的。
社会浮躁,导致不懂装懂者众,装B者众,装文艺者众,似乎这样才能在茫茫人海寻找到重于天、重于命的归属感。你捧着萧,吹了一个怪音;我抚着瑟,弹了一曲艰涩。此情此景,仿佛是互相找到了归宿,“啊,你是的soul mate!”却不知,我暗自骂你怪异,你背地讽我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