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 观剧笔记 鼠疫

保卫爱和生命的权力

一亿人的生命散布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只是一缕青烟而已。
——《鼠疫》中最让我震撼的台词,题记

    2008年4月23日,周三,这是一个晴朗的、春意盎然的周三。两周前,看了TNT剧团的《哈姆雷特》;两周后的今天,看了上海现代人话剧社的《鼠疫》。

    两部戏都是宏大叙述,但是视角不同。哈姆雷特是小背景下的大故事——微观环境中的宫廷故事;鼠疫是大背景下的小故事——宏观环境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喜记述。

    两部戏的乐音都是现场,但是风格不同。哈姆雷特是人声清唱,配合不插电乐器,其中最神往声音的是一个扁平的圆形纸盒里利用沙和圆石制造出的海浪和波涛的声音,最惊悚的声音效果是老国王的鬼魂重现时三个男低音的合唱——极佳地模拟出了鬼魂空灵但是愤怒的声音;鼠疫是钢琴和数码钢钢琴的伴奏,整场只有一个琴师,他根据剧本和现场气氛,即兴伴奏,他的音乐演奏与整场话剧唯一的、一人分饰九角的演员的表演一唱一和、遥相呼应。

    原先读小说鼠疫和看1992年的电影版鼠疫,都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和兴趣。但是这次的话剧再次激起了我对外国文学和话剧的热爱。

    首先,一人饰九角的表演功力。田藐用不同的声音、体态和肢体动作表现了优柔寡断的里尔医生、英勇果敢的卡斯罗医生、最佳看门人米歇尔、“咱们的”省长、神父、小报记者、写诗的小公务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警察和叙事者。这些角色性格各异,要通过语调和肢体让观众觉得他们是不同的角色,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其中,我最喜欢田藐塑造的看门人、公务员、卡斯罗医生和警察,性格鲜明,形象突出,同时这四个角色也是反差极大的。

    其次,剧本。为了满足一个人演戏的条件,剧本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浓缩和调整,可圈可点。好的地方在于很多条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例如说到历史上横扫几个大洲的鼠疫的“一亿人的生命散布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对于有些人却只是一缕青烟而已”、夏日傍晚隆隆地开向大海、载满尸体和鲜花的废弃缆车、对于保留死者最后尊严的两个大坑等等,语言优美,却发人深省,更让人有很强的画面感。

    再次,思想。加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该奖项在我看来更看重的是文学背后的思想性,所以有几届的获奖作品读来实在是晦涩难懂。《鼠疫》虽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但却并没有晦涩的一面。全篇虽是对鼠疫阴影笼罩下的昆兰小城居民的故事,但在其特殊的写作背景下却把斗争矛头直指横扫西欧的法西斯,而在今天,这种“鼠疫”更可以指代恐怖主义、战争等等。

    从故事背景上看,这是一个悲观的故事,鼠疫、死去的市民、无端的恐惧、黎明前的黑暗等等,但它始终还是在不断散发着希望的光芒,例如,虽然昆兰城里始终弥漫着鼠疫的阴影,但是卡斯罗医生坚持研究鼠疫血清;小公务员依然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出版,爱人让娜能回到自己的身边;老警察为了守护那治愈的三分之一的希望,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抗鼠疫工作第一线;本准备潜逃出昆兰城的巴黎小报记者,最后为了爱和彻底地获得自由,留了下来,加入了老警察的队伍,抗击鼠疫。他们的行为或严肃或滑稽,但却始终透着对爱、自由、幸福和人性的渴望和追求。老警察的临终故事和神父的祈祷也说明人类总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尊重着爱和人性。也正是这些小人物在危难面前支撑着,保留了最后的爱、人性和尊严。

    黎明总会来到,就像到了夏天,第一艘轮船的到来宣告了昆兰城鼠疫的结束。但叙事者的另一席话却更让人深思:鼠疫并没有完全消灭,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潜伏起来,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当人类不再充满爱和人性,当上帝将继续他的惩罚,死去的鼠群会带着鼠疫卷土重来。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故事会在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