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1 : 读书笔记 模仿者

善?恶?
——读《模仿者》有感

    是善?是恶?是伪善?还是伪恶?这一切只是在模糊的道德边界徘徊的庸人自扰。
——题记

    不久前,胡润公布了中国大陆财富榜。很多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榜上有名,傍着香车美女,坐拥数十亿的家财。

    前些年胡润刚开始制作中国富豪榜时,社会还有人说说富翁们的原罪。短短几年间,人们讨论原罪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娱乐之举,而主流媒体已经没有原罪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尤其是一夜暴富的无限崇拜和追捧。于是,人人都在幻想明天挖到一座煤矿或者金矿,后天直接拣到500万。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从众的民族,从对财富的追捧便可知一二。要是再看看股市和房市,就更加明白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大和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是离不开的。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太渴望成功罢了。在目前成功就是多金,多金就是成功的一元价值观下,成功已经成为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越想逃避,却越心甘情愿地上钩咬饵。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名字很长的俄罗斯人,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前苏联人。他才资平庸,却爬上了美术馆长的位子,因为他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书后的评论说他是一个在道德上卑鄙龌鹾的小人。我倒觉得他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一个风潮都是这样的社会,他只能顺从于社会。为了不孤独,为了不寂寞,为了能更像一个群居动物,人只能改变或者隐藏本我,以迎合群落中的其他人。同时,群落中的其他人也是这个思路,那么他们所认同的“社会风潮”就会广泛地传播、坚定地扎根,直到这个群落最后走火入魔,踏上万劫不复的道路。

    中国群体现在就是这种相互强化的状态。无数的畅销书用此言的大字写着“成功”,这是书自己在推销自己:快来读吧,读了你就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无数的培训机构在高唱着成功学:我们教导你成功,要想成功,请先投资。不过换个角度想,这倒的确是为红红火火的GDP增长和稳定和谐的就业率奠定了见识的基础。

    我们是否需要暂时休息一下、整顿一下,即使一小时也好,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追逐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我们追逐成功又是为了什么?当我们的祖父辈和父辈们在笃定地坚信着一个一两百年才会实现却需要自己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梦想时,我们这一代却在更快速地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世和现时。我们学的是最容易就业、最具有现实性的“热门”专业;读书也变得越来越功利,缺什么补什么,就如同小时候家长哄孩子吃饭。我们过度地注重工具性,却忘记了大视野、大视角和终极目标。

    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不否认80后道德的沦丧,或许更不避讳道德的沦丧。人的选择和其遭遇有关,也可能我们都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都只是时代的缩影。有人说当人开始学会接受“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时,就已经把灵魂卖给了功利世俗这个可怕却满脸甜笑的魔鬼。可是,现实的境遇却逼迫打击着人们,告诉人们单从结果去评论恐怕有失偏颇。于是承认:过程和结果都重要,只是仍然存在一个比较级。
  
    或许,良心会在多年后的某天幡然醒悟:当时如果我出手相助,那么情形会是怎样?但最后,你只能告诉自己,如果当时我不那么做,那么受伤的就是我。所以每个人只是自保而已。看来,善与恶的标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没有资格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在做他认为是善和对的事。善与恶没有一条清晰的边界,向左推一点或向右推一点,在自己看来没有什么区别,恐怕在路人们的眼里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其实,我们难以判断一件事,甚至是一个人的善或是恶、伪善或是伪恶。这是卫道士式的庸人自扰,也是对人的多面性的无知。
庄子在千年前就悠悠哉哉地说道:人之初,性本恶。为什么我们要经常提到善呢?因为人性之恶,所以我们把遥远的憧憬寄托在善的身上,渴望它某天骑着天马来拯救这个堕落的世界。

    正如小说中最后一幅画,年轻的母亲抱着婴儿拨开人群走向远方。昨天在依依惜别中离去,明天在迎接今天。那扭向观众的婴儿脸上挂着期望,却不知他眼里闪烁的是纯洁的泪花还是火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