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2 : 评《今天,大学生如何读书》

    中午忙里偷闲地爬上豆瓣,挤进“南瓜泡沫”小组,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今天,大学生如何读书?》。因为我很厌恶此类给一群人带帽子的文章,所以点了进去,真是豁然开朗啊。原来,光明日报的记者也如此地有社会正义感。    文章说的是当下大学生一是不读书了,因为工作压力大,二是读书很功利,因为“大学里的外语考试和电脑考试书籍借阅率最高”,三是读的书不积极上进,因为“武侠言情小说借阅竟然达到76.3%[…]在书店里,经典文学也无人问津”。不过谢天谢地,作者给了一个很正面的例子,这些天炒得很热的一个2007届本科毕业生张三保,因为他在本科期间在我国核心期刊上发了22篇学术论文。我想那记者心里一定想:还好找到一个正面典型。    我能谅解记者的苦心是要唤醒社会的良知,告诉莘莘学子,除了谈谈恋爱、打打网游,还是有很多正事可以做的。读书就是一种。可惜的是,该文的作者似乎逻辑不太好,或者他在研究问题的时候给的边界太窄,使得选择的四个例证没有一个站得住脚,自然是不能说服我了。    首先第一个,不读书。    文中的例证是个商学院的学生,说自己大学低年级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高年级虽然确定了方向,但是要开始找工作了,所以宁愿读一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如何面试方面的、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书,其他的书就没时间看了。于是,记者得出了现在大学生不读书的结论。这是典型的白马非马论。    第二个,读书很功利。    We are human beings. We must survive. 现如今,找工作压力很大,找好工作就更难,所以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用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为自己贴金。这些证书最热的除了外语、电脑,还有金融、财务类的各种证书。在如今没有比笔考更科学的检验一个人的知识的情况下,考证热是可以理解的。要考试,自然要看书准备,所以各类考试辅导书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大受欢迎,我觉得可以理解。    何况,现在图书出版市场没有规范化,书的价格很大程度是作者、出版商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大一上微观经济时候孙老师就说过,要看一本书理应的价格就翻到出版商信息那页,查书的印章数,然后乘以0.2。看完以后,我就开始感慨我的钱在这些商人眼里都不是钱。考试类和培训类书籍的价格已经属于餐饮业里的“飞镖”。没有自己收入的大学生想到能省一点是一点是应该让人感到欣慰的,而不应当是一味地用“读书功利”来扣帽子。    第三个,不积极向上。    不积极向上是一个很严重的字眼。小学班主任就教导我们:你们要积极向上。我也很清楚不积极向上的后果:家长被老师在家长会结束后留下来开个小会,说的话足以让家长无地自容到想当场跳楼;然后恶性循环,孩子就在家里等着今夜的暴风雨和即将到来的笋丝炒肉。好在这种事情从来没在我爸爸妈妈和我身上发生过,上帝保佑。    积极向上与否本就是一个评价人对被评价人的主观判断,就像谦虚谨慎、娇骄二气一样,都是受评价人的心理感知能力和感觉决定的。首先对这种态度的定义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义和通行的标准;其次,由于其主观性也导致了无法通过列举法对积极向上进行界定。用功读书就是积极向上么?不见得,因为读成书呆子这件事一点都不好玩。参加公益劳动就是积极向上么?恐怕也不见得,因为每次公益劳动都是因为报社要报道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所以让我们去马路上装模作样。努力拍老师的马匹呢?如果这是积极向上,那就是又一记响亮的耳光了。    既然无法通过列举法定义积极向上,那么我愚钝地认为不能随意地把读武侠言情小说作为不积极向上的特征量。武侠说的是江湖兄弟义气,里面有爱有恨有善有恶;言情小说讲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一,里面有浪漫有嫉妒有美好有争风吃醋。读书能让人拓宽视野,武侠和言情里写的东西你不必这辈子亲身经历,但是你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且,大学生大多都是成年人,有一定分辨能力,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有自己的判断,恐怕轮不到该文的作者说教。    水浒算得上是武侠,红楼也称得上是言情。可是它们的文字都能进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者的法眼,却在这个记者眼里成了学生读的罪孽深重的出版物。或者他期待的是没有友谊观和爱情观的行尸走肉。这是哪门子的卫道士啊?    最后,张三保。    我想这个记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因为好歹出现了有个像Bill Gates一样的事例能够把什么理论都往里面套。相信,张三保同学很快也将成为很多中小学生定式作文里的事例。    张三保,黄冈人,武汉大学2007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科阶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被评为武汉大学风云学子。    在期刊网里搜了张三保,看了一些他的文章,姑且不论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他在文章里的视角还算广,选题也不错。只是,我好奇的是文章里有多少是他自己的观点?在这些文章发表了一年以后的引用率都多少?有没有企业的人读了他的文章会觉得可行,然后在企业里实行?况且,现在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是不论文章好坏都要交版面费的。他的介绍上写着他出身贫寒,几度辍学,靠助学金生活。他一万余元的版面费从哪里来?    前面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太功利,恰恰这个被他作为正面典型的张三保在他同级的同学眼里就是一个功利的形象,因为他如此疯狂地发文是“为了学校不多的保研名额”。而且,很多专业老师也质疑他的文章不过是中国当前学术界浮躁和功利的另外一个案例。所以,我觉得把这个案例用在这里来说明大学生的读书问题有争议,也无法服人。    其实,这个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唤醒大学生和其他学生,远离网游、远离毒品,回归到读书这条正道上来。可惜他讨论这个问题的边界给得太小,反而不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写书人的角度,尤其是当代文学,恐怕还得多下些功夫,才能吸引80后的学生。举个例子,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感动了我,可惜他的《兄弟(下)》把他的良好形象毁坏得一塌糊涂。同期的《追风筝的人》更是把《兄弟(下)》照到了角落里。    学校图书馆可以考虑给那些经典的旧书换换封面、包包书皮、保养保养,不要永远放在架子上发黄、发霉、发臭。卖相好才有人去借。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早做指导,让学生能在进入大学后尽快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就不用担心学生不读书。而且这里说的学校不只是大学,还包括小学和中学。只有在小的时候了解别人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爸爸妈妈的职业,才能在小时候就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要经过什么努力。这也是一种把梦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方式。    记者要写文章,不要老是为了销量就总拿某个社会群体说事,然后给大家扣上一个巨大的帽子。要写群体行为也可以,请做好扎实和广泛的调查,再出结论。只在一所大学做的调查不足以作为范式推广,更难以服众。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积累能力是我们应该做的。既然是分内事,就要做好,否则对不起每年交给学校的人民币和辛苦工作奔波的爸爸妈妈。再演绎下阿姆斯特朗的话,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会成为社会的一大步。    最后,如果这个社会不功利、不浮躁,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可以多元化,而不是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看他的存折,那么大学生的读书功利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报道原文:今天,大学生如何读书@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