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我却要保证谨慎的悲观。
——题记,引自bryan对我的教导
人因为有思想,所以很纠结。没有思想的人会不会过得比较开心,过得比较没有负担呢?可是,有思想的人很难退回到没有思想的阶段,而没有思想的人也很难去感受开心吧,或者,没有思想的人会考虑什么感觉是开心么,还是直接就吃饱了不饿?
今天和精神导师在每思侬上扯到了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或者说得眼前一点,为什么我们选择读研而不是工作,或者四年前为什么选择上大学而不是去摆摊做生意?
对于上大学的问题,很明显。中国从八十年代末期的形式就是纵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要拼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为读书是没有背景的孩子出仕、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最近,学Saint这个有文化的人看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有点小小的感悟就是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真的已经深入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里。古代,光宗耀祖就是读书然后做官;今天,社会价值一元化了,光宗耀祖就是读书赚钱衣锦还乡。
我很想列一个回归方程,算一算读书与赚钱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大。可是,总是相关性和显著性成立,我也只能证明读书和赚钱相关,却无法证明两者直接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We have to let data speak for itself。所以,是否是因果关系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公共经济学、统计学和社会学考虑的问题。而只要证明了相关,就能给很多身在学海的孩子看到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像Bill Gates一样。像Bill Gates一样什么呢?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说白了,我们省略的是一个括号,括号里的内容是——有钱。
至于上了大学能不能赚钱或者赚大钱,我持保留意见。我想,把这个问题改成上大学的目的是否是赚钱恐怕更有意义。也通过这个方法,我把两个问题捏在了一起,paraphrase一下,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
解答一,赚钱。因为跨国公司的招聘很多是针对大学生、硕士和博士,所以要读大学,拿学位,然后赚钱。可是进了跨国公司就意味着赚钱了么?赚钱的意思是收入减成本还能有所剩余。成本在这里必须理解成广义成本,包含劳力、时间、机会成本、健康等等。当然,收入也就要相应的广义化。你觉得值了么?
解答二,找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只有适合的工作。有的人就是适合去研究毛毛虫,虽然领到的薪水不多;有的人就是适合做金融大鳄,拿着上亿的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如果一个本来就很适合种田的人为了能找一份坐在银行柜台里数钞票的工作而接受高等教育,那么这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解答三,给人生多个选择。这是我的解答。高中毕业的人除非是企业家第二代,生来就是MT,不然端端盘子,到处打打杂工,街上拉拉帮派打打群架,这些恐怕就是他们生活的选择。当然,我不排除日后他们能够逮到一个机会发家致富、一举成名的可能。大学毕业的人除了能端端盘子,打打杂工,街上拉拉帮派打打群架或者单挑,恐怕还有多一点选择,去去外企,去去合资,去去民企,做做公务员,或者逮到个机会自己给自己发钱,然后一举成名。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无非是因为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在那时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判断,然后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这些千千万万的选择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每个人走上不同人生路的原因所在。接受教育无非是给自己多个机会、多个选择。昨天端坐在电脑前的白领一夜之间顿悟原来最适合自己的到处流浪然后写游记,于是今天,她整装出发,追寻自己的梦想,follow her heart。谁知道呢?
解答四,感受文化,领悟人生。高等教育的经历让我们离开父母身边,独立面对人生,独立面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挫折和挑战。这么说可能和我大学才住宿有关。和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的确是一种很新奇的经历,尤其我刚进校住的是二舍,传说中八个人的寝室。这种从一个人到八个人的巨大转折恐怕真该在我日后写回忆录的时候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和人生都是很大的词,我不能随便曲解说的人的意思,所以我只能远远地了望这种近似蔡康永的跳出盒子的思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就在你心里。当你感觉到风在吹时,它才在吹;当你感觉到世界很美好,它才在美好。这是一种很唯心的想法,可是的确是很世俗的想法。因为我们感受到糖醋里脊的香甜,所以它才在我们心里是香甜的。这是一个很绕人的哲学问题。糖醋里脊到底本身就是香甜的,还是你认为它是香甜的它才是香甜的?Matrix里没有答案,我也没有想到答案,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也就是一介俗人,只知道糖醋里脊很好吃。
接受教育的意义在每个人的心里。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同,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不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彼得德鲁克和野中裕次郎证明的一个问题:知识因为交换产生价值。一个想法加另一个想法不只是单纯的两个想法,可能会由此产生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想法。至于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想法然后自我纠结,我一定要引用一下Legend(现在的Lenovo)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恐怕就很好在这个选择题中做出选择:你是要空着肚子读书,还是空着脑袋数钱?这一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人生中众多的选择题,没有答案,没有对错,没有是非,没有好坏。只要自己觉得是有价值的,让自己的人生够本,让自己做出了选择就不会后悔,那么这个选择就是心理上的最满意决策。
我们不都是理性人,或者说,我们都不是理性人。作为人,我们不能太高估自己的理性,因为我们还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还有很多等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推理和论证的属性。我知道可能存在最优选择,可是,我还是会选择做最满意决策,而不是符合严格假设的最优决策。有时候,我们喜欢生命中小小的惊喜,不是么?
最后,本想用一个排比段落气势磅礴的结束这篇随笔,可是,我的文采随着写的文字越来越商业化和格式化而退化了。只想起了一句话: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