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男人、女人、女博士
——题记
前些天,某男提到了一部韩国电影《爱人》。这部影片已经是2006年的电影,而且在韩国本土票房成绩不佳,又因为所谓的“宣传焦点错误”使其非议不断。所谓非议无非是对性的拍摄和处理方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韩国电视剧演员都忙不迭地转战到电影圈,相反,日本电影演员都忙不迭地转战电视圈。某男在他的观影笔记里写:大家都是成年人。以他的角度,爱人的开放还没有到av的程度,至于三级片,男人不屑于看三级片。
其实,《爱人》的导演和《漂流欲室》、《爱的肢解》、《甜性涩爱》的导演一样,无非是用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表达方法是多样的,但这些导演为什么还是要用这样一种备受争议的方法呢?用导演的采访原话“是为了影片的张力”。又是张力,能不能有点创意,《我要复仇》里男主角抱着死去的姐姐在大雨里大喊“我要复仇”那才是张力,《老男孩》里男配一号复仇以后在落地窗前yoga倒立、满脸泪痕那才是张力,《复仇的金子》里李英爱扮演的金子小姐复仇以后张开双臂看着满天的白雪说“white,more white”那才是张力。我的解释,无非是制片和导演为了在宣传时候能够给媒体机会模糊焦点。
对于电影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说电影现在的结局已经是最完美的结局,女主角有过一段完美的爱情,她也拥有了一段能够凑合的婚姻。有人说她应该在红灯时义无反顾地下车,去找那个“给她性福、外表英武又感情细腻”的男人。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结局,作为童话中人,我觉得她既不应该回去找那个过去七年一直爱她的人,也不应该去找那个她只相识两天的人。和她相爱七年的男配角或许是觉得七年的共同生活已经能搞定这个女人,更何况还能承诺她婚姻,所以对她不好了;也或者那个女的不好,外表纯情内心风骚。前一种假设说明她不能回到前一个男人身边,因为回去了,男配角将再次产生搞定了女主角的幻念,然后一切周而复始,以后两个人吵架,那男的还可以拿这段两天的感情说事儿。后一种假设说明她不能和男主角在一起,因为她有可能follow her heart,然后再次出轨,来段两天或者三天或者更多天的爱情奇遇。我唯一能设想的结局就是女主角能够到海边,好好想象(韩国电影最常出现的镜头);或者找棵树,挖个洞,说出自己所有的心事,然后一个人,骄傲地,move on. 只是她可能面临孤独终老、悲惨结局的风险。
和任何事情、任何投资一样,感情的付出也是件有风险的事。经济的发展,按照剩余产品说,是因为青铜工具的使用、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用不完的产品,所谓的剩余产品。用不完的产品要找个出路,就像现在的资本也要找个出路,在人无我有的分工情况下,交换出现了,促动了经济的发展。你家的谷子换我家的盐。可是,交换并不是一件可以容易达成的事情,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不见得别人缺;别人缺的,我们不见得有。所以,我们不能太高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因为在不需要的人眼里,那些完全都是多余的东西。所以,我们也不能太高估我们的爱,因为在不需要的人的眼里,那也是多余的东西。虽然那有可能是我们仅有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估价过高,而买主出价过低,造成感情流拍。
我们都想用FOB或者CIF的方法规避感情交换中的风险。只是风险不可规避,风险只能转移。在这个零和博弈的战局,除非共赢,否则就是你死我活的战局。我们都只是困在囚徒困境里的白老鼠,单次博弈我们只要最大的收益而不去理会对方的死活;只有是多次博弈,在白老鼠们理性的前提下,或许可以取得共赢的结果。
只是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博弈的资格。男人、女人、女博士,有人做出了这样的聚类。所谓的新时代性别平等,在这一刻回到了原点,不,恐怕是负值。在婚姻市场上,贤良淑德比女博士的需求更加旺盛。我理解创造和引用这个聚类的人,没有自信的男人和吃不到说葡萄酸的女人,把自己得不到的和不敢得到的当作异类然后妖魔化之,就如同零和博弈败北之后落荒而逃,却沉溺在绝地反攻的幻象不能自拔。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她以为一切都像书里写的,他们可以happily ever after。于是,她辞掉了工作,放弃了去知名学府深造的机会,放弃了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品牌的机会,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因为在观念里,女人的首要职责就是照顾家庭。可是,七年以后,又是七年,看来素数的确无所不在,他要和她离婚。她不解,她为他、为这个家庭放弃、牺牲了那么多,他怎么还能忍心在她一无所有的时候离开她。他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初是你自愿的,我没有逼你。
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悲剧,一个女人被男人像丢玩具一样抛弃的悲剧。你也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喜剧,一个毫无逻辑,甚至其真实性也有待考察的闹剧,只因为你在她或者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最后,容许我断章取义地引用特蕾莎的话: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和来自别人的伤害就不成功。所以,请坚强些,独立些。
图片来自sylvi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