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CNU四年的时间里,除了在学校里偶尔骑骑车,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路的。其实,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间都是在走路或者赶路。鲁迅先生一句广为传诵的句子也与路有关:“世界上本没有路,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在ECNU有很多回忆都和路有关。最浪漫的路:老校区丽娃河畔 老校区有一条多情的丽娃河。有传说,白俄罗斯贵族的女儿丽娃爱上了中国长工,却因为家族的反对,最后在这条小河里殉情。从此,这条河就叫丽娃河,也吸引了无数恋爱中的男女前往。 丽娃河的多情为爱在华师大增辉。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的情侣在丽娃河畔这条绿意满满的路上出没。法国梧桐本就让人联想到浪漫、心醉等无数罗曼蒂克的词汇,再加上这条多情的河,这条我忘了是否叫夏雨路的小路自然是吸引了无数恋爱中的人。 不过,对于我,她的浪漫不仅是对恋爱中的人,还包括那些毕业生们。记得2004年的橄榄季,学校里到处是穿着学士袍的学长学姐,他们脸上既有初入社会的兴奋,也有挥别大学时代的不舍。他们在这条浪漫的路上合影,伴着的是那首《寂寞的季节》。最一望无际的路:新校区的主干道 新校区占地面积广,所有的建筑和设计规划都是铺展开来,一副北京人最引以为豪的“空间感”的模样。这条主干道是南北向,位于新校区的中轴线上,笔直连接了校门、银杏林、大草坪、图书馆,其东西分布了文科、理科类行政楼和教学区。这种对称分布再次让我想到了老北京的对称和四平八稳。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称感,再加上面积的广袤,这条主干道可以说是一望无际了。无论站在这条路上的什么位置,都能毫无障碍地看到这个新校区的所有主要景物。最拥挤的路:吃饭时间通往食堂的路 无论后勤集团为我们准备的伙食如何的过分,因为ECNUer的soft和nice,从来没有人起来抗争。是啊,连我从前这么aggressive的人,都能磨得如此soft,可见大学四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每天,同学们还是老老实实地下课就奔向食堂。 所以,一到中午下课的11点半,所有通往食堂的路都拥满了人。一对一对的,一队一队的,一群一群的,浩浩荡荡。我曾经和老外老板说你没必要去拍淮海中路和人民广场千军万马过马路的景象,我们学校吃午饭的壮观程度绝对有过之无不及。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确是人多。我最爱的路:和谈得来的人一起走过的路 说了这么多路,要说我最喜欢的路,真是说不好。老校区的路更有历史的沉淀感,总是感觉无论是哪条路,都能说出一两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新校区的路更有时代感,笔直、明亮,却少了那种寂寞的季节的动人和柔情。 不过和妖妖、唇唇下课时一路说说笑笑,荡来荡去的路成为了我大学回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许不是因为那些路,而是因为那些事、那些人。